2022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奖获奖项目推介——城市智能交通领域_视频中心_杏彩体育官网app_杏彩平台/官方网站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中心

2022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奖获奖项目推介——城市智能交通领域

时间: 2024-04-07 04:08:14 |   作者: 视频中心

  原标题:2022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奖获奖项目推介——城市智能交通领域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奖”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自2012年起连续12年面向行业开展工作,每年授奖一次。2022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科技进步奖52项,技术发明奖6项,优秀创新人才奖11人,在第十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2)上进行了颁奖。获奖项目涵盖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公路、无人驾驶与车路协同、轨道智能运输、智慧民航、水路交通智能化等多个领域,本期小编将重点推介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获奖项目,其他领域获奖项目也将陆续推出。

  主要完成人(单位):王炜(东南大学)、华雪东(东南大学)、赵德(东南大学)、王建(东南大学)、魏雪延(东南大学)、金坤(东南大学)

  项目突破了基于“多网融合”的综合交通系统供需平衡分析模型体系、超大规模多模式异质交通网络一体化交通分配方法、综合交通系统多应用场景虚拟仿真等技术瓶颈,形成了跨交通网络、跨运输方式、跨发展阶段、跨行业部门、跨行政区划的虚拟交通系统成套技术与应用平台,研究成果覆盖城市交通、城际交通、大湾区交通等综合交通网络的交通分析与虚拟仿真,为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最优化布局、一体化融合、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人(单位):李萌(清华大学)、马晓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建(东南大学)、苏岳龙(高德软件有限公司)、贺宜(武汉理工大学)、郭娅明(清华大学)

  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技术瓶颈,对交通与安保协同管控中数据融合、风险研判和应急决策支持等理论及核心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发了国际首个重大活动交通与安保协同管控应急指挥与协调决策支持系统;发明了城市拓扑分析的多源数据统一语义表达方法,破解了重大活动期间跨领域、跨网域数据实时融合的难题;率先提出了考虑交通异常态势的大规模路网级状态推演方法,突破了大规模路网级交通状态长时预测精度低的难题;创建了面向多源风险叠加的协同管控方案自动生成技术,克服了现存技术中多种风险联合作用难以量化、风险叠加演变机制不清晰的问题,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项目形成授权发明专利43项,软著14项,专著3部,标准2项,SCI/EI论文113篇,在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实际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单位):王志建(北方工业大学)、刘小明(北方工业大学)、陈圆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冉学均(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刘静(湖北文理学院)、李洋(北京警察学院)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经过近十年的研发,突破了融合社会车辆、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城市道路混合交通多元空间协同优化控制关键技术难题,有效缓解了城市道路混合交通复杂场景控制效果差、可靠性低等问题。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6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22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北京、昆明等十多个省市进行了示范应用,有效提升了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缓堵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近三年取得经济效益达4.99亿元,新增利润近1亿元。

  主要完成人(单位):马东方(浙江大学)、马晓龙(长沙海信智能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别一鸣(吉林大学)、徐程(浙江警察学院)、陈玲娟(武汉科技大学)、梅振宇(浙江大学)

  项目研究了交通流参数精准提取技术,挖掘了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耦合模式,构造了多尺度状态推演模型,进而从公交车辆调度与信号优先两个层面研究公交出行可靠性保障技术,为优化居民出行结构、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提供基础;针对给定出行结构和出行总量下的区域拥堵,研究了背压分布式溢流预防方法、反事实机制下的区域强化学习操控方法以及二者的融合方法,从主动预防、精准疏散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交通信号优化方法。发表学术论文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三年新增利税3524.90万元,在武汉、长沙等城市进行了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要完成单位:公安部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研究中心、东南大学、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0有限公司、北京盛安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长君、戴帅、刘金广、华雪东、朱新宇、闫星培、褚昭明、赵德、朱卉、邱奉翠、贾小涛、杨钧剑、姚雪娇、刘婉、于晓娟

  项目构建了以“路网画像”为基础、以交通“元素、场景、业务”链为核心的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数字化管控平台,研发了城市道路网全息画像与风险研判系统、道路交互与通行警示与控制辅助装备,创新突破了“道路网全息画像模型与交通元素划分,多层域大数据融合与安全隐患数字化排查,数字化新型智慧交通管控,面向交通管控综合效能评估的模拟仿真”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对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数字解析-风险溯源-指挥管控-量化评估”的系统治理,为城市道路交通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到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主动管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剑锋、刘浩、四兵锋、张亚男、邓进、席洋、杨珍珍、刘小寒、刘畅、张勇、周延虎、陈汐、杨嘉钰、刘立、郝伯炎

  针对当前各类大数据在交通领域应用情况不佳同时又对数字化和精准化的迫切需求,项目创新研发了一系列针对城市交通规划数据融合和特征提取的关键技术,在行业内首次形成城市全域全量精细至建筑单体的分时段非流动人口、就业岗位等标准化数据成果,全方位构建了城市建筑体级出行特征底层数据体系,自主研发了对全国60座大中小城市的交通规划数字化平台,构建了“1套数据底座+N个应用系统”的产品体系。数字化平台已服务于国家发改委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审和业内多家机构的千余个项目,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交通规划领域科学规划决策水平的提升,全面助力我国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项俊平、徐大林、颜耀、王东乐、刘建华、张宇杰、孟凡文、杨权、高超、曾晓强

  项目依托“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和大数据挖掘的交通协同指控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6个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基于高精度定位的人车路环协同系统研制”等6个企业科研课题,攻克了13项关键技术,形成了44项专利、论文、软著等一整套知识产权,为行业问题的解决贡献了相应的智慧成果;构建了从交通感知、数据治理到智能决策的数据驱动管控体系,研制了交通协同管控系统和设备,支撑了上海、西安、徐州等城市智能交通综合管控项目。近两年新增出售的收益10.19亿元,新增利润1.7亿元,推动企业持续创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有效支撑了城市交通高效出行和精细化管控治理。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交兴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博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昆明市交通运输局、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夏曙东、孙湛博、沈湘萍、罗健、何毅刚、王彬、赵成兴、王大江、周小亮、方奇凤

  项目组历时十余年产学研用持续技术创新,聚焦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等行业管理部门与运输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以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营运车辆为对象,面向运送过程动态实时监管、在途异常识别预警、车辆安全运输风险评估、交通运输物流保障等典型场景,重点突破了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标准化管控体系、基于改进AI的交通应急事件感知与预警技术、车辆安全运输风险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交通事故识别分析与处置等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应用于全国12吨以上全量重载货车及20余个省的两客一危车辆安全监督管理之中,明显提升了道路运输安全服务水平。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广州交信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广州交投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张孜、陈欢、杨晓光、薛明、罗建平、喻伟、冯川、金雷、张力楠、黄钦炎

  本项目依托国家首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及省市科技与信息化项目,系统地研究面向交通行业特性的海量交通数据治理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多元交通关联数据挖掘技术、面向交通业务差异的数据快速建模技术,构建“集中建模、多处赋能”的交通模型服务模式,支撑“智慧交通”、“公共交通智慧云脑”、“交通慧眼”和“公路大脑”等多个城市级平台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江苏博宇鑫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康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黄迪、刘志远、陆庄伟、卢瑜、殷成胜、刘新成、邢珺、史云阳、张宏刚、霍锦彪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突破了大规模多模式交通网络交通供需平衡精准分析、交通流协同分配高效计算、宏微观一体化仿真等技术难题,实现了交通网络供需均衡与动态演变分析、大规模多模式交通网络交通流协同分配与并行计算、宏微观一体化的大规模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仿真分析原型系统等技术成果。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三永华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瀚文智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徐海辉、佟路、王立勋、王依乔、王晶晶、田旺、钱慧敏、刘妍、胡文辉、应文

  针对非常态条件下交通运行保障重点需求,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等单位突破了车内外视图声联动交通状态按需监测、耦合交通网络态势网格化精准推演、非常态条件通专运力快速协同调度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非常态条件下交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确保了城市交通平稳有序运行,有效支撑了疫情防控、北京冬奥会、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江苏智通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瑞栖智能交通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项目重点从多层级信号智能优化控制、公交车辆与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统一平台软件研发应用三大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构建基于路口通行状态精准辨识的信号配时问题诊断与调优技术,研究基于个体车辆到达与轨迹重构的干线信号协调优化技术,提出路网-路段双层协同的路网区域配时优化技术,研发公交车辆与特殊车辆的信号主动优先云端控制技术,形成满足城市道路多场景管控需求的交通信号智能优化成套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信号智能管控系统平台软件,在10余座城市形成规模化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中心、首都师范大学

  四维图新等单位开展高精地图数据采集和智能成图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工作,实现了高精地图数据安全采集新型车载融合感知技术和测绘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点云数据地图要素自动提取和分类和多源海量时空大数据智能融合成图与地图应用等创新。研究成果通过了科技部科技查新,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中发表11篇文章,获得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项。地图数据覆盖全国38万公里道路,覆盖城市155个,要素种类123种,要素更新自动化率95%以上。四维图新2019-2020年经济效益是5.8亿元,为40多家无人驾驶厂商和供应商提供服务。

  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深圳市交通建模与仿线年三期,2018年四期,总投资1亿元。深圳新一代交通模型体系突破国内现有模型都会存在的动态时效性较差、量化细粒度不足、综合多主体缺失等关键技术难点问题,提出了新一代“基于人本需求”的交通系统建模与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城市和城市通与土地利用跨部门(规划、交通、交警)协同决策可视化推演技术,最终研制开发了基于活动模型的“一个平台、四个系统”。项目研究成果在深圳市规划局、交通局、交警局等多部门持续应用,已成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管控等政府决策的重要定量支撑工具。

  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项目依托广州市南沙区公共交通数字治理领域的一系列项目、以及在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实践推广,形成了覆盖公交系统“体检评估+网络优化+建设优化+补贴政策+智慧监管+无人驾驶”全过程的创新成果,提出了6项关键技术,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授权、25项软件著作权、13篇高质量论文、1部专著和1项公交政策。项目整体呈现出“2个转变、1个率先”的创新,一是实现公交治理由“片段式”治理向“整体性”提升的转变,二是实现公交治理由“经验式”治理向“数字化”方式的转变,三是在国内率先开展L4级无人驾驶公交示范线. 基于数字孪生的山地城市特大枢纽站城一体化平行仿真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及应用

  项目采用道路交互与通行仿真模拟技术方法为重庆东站道路交互与通行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撑,以东站枢纽及片区道路为研究基础,最大限度地考虑真实的情况,构建东站片区交通仿真模型。根据项目需求,建成了数字孪生山地城市特大枢纽站城一体化平行仿真系统,包括数字孪生山地城市交通流参数中心、交通大数据智慧决策集成平台、超大尺度中微观一体化仿真模型、评估方法体系四大核心板块。本项目为首个面向站城一体化铁路枢纽、具备山地城市特征、超大尺度中微观一体化的交通仿真系统,BIM技术融合,三维可视化程度高,建模精准、高效。

  项目面向交叉口信号多元管理与控制的需求,依照“集成管控→层次细分→算法组合→技术应用”的总体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与应用示范,形成4个主要创新点。本项目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覆盖产学研用论文16篇,主编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地方导则1项,参编团体标准4项,授权专利10项(其中8项产业化、1项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成果已实际应用于杰瑞、宝康、骏码、莱斯、擎翌等多家单位,在上海、武汉、成都、苏州等多个城市的交通管控系统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针对现状充电基础设施总体使用率低、局部用电压力大、运营管理碎片化三大问题,以建设“全领域、全流程”的布局信息系统为目标,以公用充电设施为主体,覆盖专用、自用充电设施,构建广州市全领域、全流程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信息系统,充分的利用大数据对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做综合评估测算,制定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标准,搭建广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形成“1+1+1+N”的工程体系,辅助专项规划估算投资和预测实施效果,提升规划布局与管控效率,充分保障充电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15. 面向“双碳”的融合汽车能耗排放监测的道路交互与通行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瞄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高水平发展的核心目标,紧抓道路交互与通行管控“减排缓堵”的实际的需求,立足能耗排放监测与交通管控领域存在的典型问题,历时6年,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形成国家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10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2部、部分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形成具有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应用拓展三位一体的鲜明特色。项目的成果已经在多地进行示范应用,极大促进了面向绿色环保的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主动控制关键技术的影响力,已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达成“双碳”目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瀚文看盘:敞开中期行情形式

下一篇:最高年薪40万!名企招聘!南海一大批“笋”工向你招手→

Copyright © 2020 杏彩体育官网app-破碎机-制砂机-筛分设备-网站地图